初见白临,冰雪消融,四野弥漫着春的气息。
4月1日,由吉林日报、省广播电视台、中国吉林网、吉视公共第一播报、守望都市等省内主流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组,来到今年新开工项目——白山至临江高速公路(以下简称“白临项目”)建设一线,实地采访项目开工建设情况。
“白临项目准备几年了,今年终于开工了。”
“这条路从省到市再到地方真是期盼了很久。”
“这个项目通车后咱们省就实现县县通高速了吧!”
……
去程,记者们在车上聊起白临项目,无不表达着对该项目开工建设的关注和喜悦。
中午时分,采访组一行来到了白临项目01工区红土崖2号大桥施工现场,这是位于一处山坳下的施工点。一下车,记者便看见打桩机正在作业;而不远处的山脚下,野鸭三五成群在河水中嬉戏,几名游客正在垂钓,一山一水、一动一静,甚为和谐。
“白临项目全长约44.293公里,按照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,总投资73.32亿元。主线桥隧占比高达48.632%,在全省范围内桥隧比最高,施工难度比较大、技术要求比较高,且地处山区,兼顾保护生态是必然要求,要按时建成通车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。”吉高集团建投公司白临项目指挥长王威说。
王威还通过手机里的项目卫星图向记者介绍了白临项目的路线走向,包括大桥、隧道、跨铁施工等控制性工程情况。从程序上看,几乎所有桥涵和隧道都是节点工程,对项目建设至关重要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
“考虑到该项目的施工难度,我们起步就开始冲刺,桥梁桩基钻孔施工是机械不停、24小时施工,基本一天就能完成一根桩基的成孔。”建设单位中交一公局项目经理杨光介绍,今年该工区将完成100%的桩基工程、100%的涵洞工程、40%的路基土石方工程、35%的桥梁下部工程和30%的隧道工程,为项目顺利推进打开局面。
在02工区1号钢筋加工场内,叮叮当当的声音不绝于耳,8名工人正在对数字化钢筋加工设备进行最后的调试工作,钢筋加工场建设所有工作基本完毕,即将投入使用。中交路建项目经理王伟介绍,该工区项目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完成,机械设备和人员均已进场,于3月21日正式开工建设。
据悉,在省交通运输厅、地方政府及吉高建投的全力推动下,自今年2月18日起,白临项目陆续有管理人员和施工作业人员进场,目前已有176名管理人员和390名施工作业人员投入工作,同时进场机械设备达108台/套。
3月4日以来,具备施工条件的场站、便道、桥梁桩基等均已复工,复工工点共22个,01工区和04工区已顺利完成桥梁桩基首件灌注工作,3座钢筋加工场和3座拌和站已建成,满足阶段性施工需求,白临项目已正式进入施工阶段。
时过傍晚,已到晚饭时间,白临项目副总监办中心试验室却依旧灯火明亮,4名工作人员仍在紧张地忙碌着,对今天最后一批原材料进行检测和筛选,为次日的作业打好提前量。
“质量安全是我们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的红线与底线!在严格环节把控和规范化作业的同时,为提升工程质量和管理效率,白临项目还计划采用一系列创新技术和智能化系统。”王威介绍,在项目建设过程中,将配合施工进展,陆续引入预制梁场智能化自动喷淋养护系统、装配式安全操作平台、T梁梁底钢板调坡装置等设备,并应用新型薄壁空心墩施工爬翻结合模架系统、特大桥线性智能控制和健康监测技术、BIM三维策划等新技术,实现工程的精细化管理,优化资源配置,提高施工效率。将建设综合体验馆,包括VR体验区、安全教育区、工艺工装展示区和BIM应用区等。
同时,在智慧管理方面,白临项目还将搭建物资管控物料系统、生产指挥预警管理系统、项管系统(试点)以及隧道施工监控系统和塔吊可视化视频监控系统等,实现实时监控和管理,确保施工安全和进度控制。
在环境保护与修复方面,还将实施一系列环保节能措施,如在高边坡路基中增加挡墙节约永久占地,应用泥岩材料进行反压土体施工,推广储能式电锅炉和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等。
“白临项目是实施国家高速公路路网规划的关键一环,对于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、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”吉高集团副总经理薛焕东介绍,白临项目建成后,将结束临江市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,对加强区域经济联系、沿线生态旅游景区开发、对外贸易往来、双边经济合作以及沿边地区产业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。